【编者按】我校特级教师吴相东接受了《沧州日报》记者的采访,就学生教育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吴相东老师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管班理念,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其中学生刘家振于2009年考入清华大学。


以下为《沧州日报》记者赵玉洁的采访稿:
高中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有自己的想法或困惑,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一路同行,携手相持。于此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在影响着孩子们。这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当孩子们面对诱惑与选择,他们不知所措,需要成年人给予指导、帮助和管理。
但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或忙于生计,或认为孩子大了无需过多干涉,从而对孩子的心理、习惯和观念的形成缺乏指导和教育,没有时间坐下来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了。
对此,有着30余年班主任经验的市二中全国特级教师吴相东表示,高中三年不应只是孩子一个人在奋斗,作为家长,除了关注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信。另一方面,要适当地给予孩子挫折教育,让他们正确看待失败,学会承受压力,提高抗打击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赏识是树立孩子信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信心百倍,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不要说泄气话,更不能说抱怨挖苦的话。
当然,赏识也需掌握“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对于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扬长避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在予以鼓励的同时可以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必要的约束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因一味赏识而导致孩子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吴老师的学生刘家振
除了赏识和鼓励,吴相东建议家长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为孩子设置合理的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保证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将其实现。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切忌将目标设置得过高,可以从薄弱科目着手,以每次“提升几分”为目标,使其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样的成功体验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成为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
其次,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家长要细心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去尝试。“成才之路并不唯一,家长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对孩子特长的培养。”吴相东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学生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名学生高考时成绩平平,只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但是,孩子英语特别好,到了大学更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最后顺利考取了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自信心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不到自身拥有的潜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于自信心的确立。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成为有用人才。
再次,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吴相东为孩子们鼓劲儿的好机会,古今中外,不乏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始终保持自信顽强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吴相东时常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或励志名言,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舞。曾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回来探望,提到吴相东对于人生的一个比喻,让他为之一振,至今仍激励着自己在事业上不断前行。“不可小觑榜样的力量,也许你的一句话,就会成为孩子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
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甚至相比之下,逆境还可能更多一些。在早期的顺境中通过体验成功而培养起来的自信,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吴相东指出,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失败和不顺,心理如蛋壳般脆弱易碎。一旦遭遇挫折,往往采取过激的方式;或攻击,或自残,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高中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想让孩子将来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就要让他们不仅体验成功,更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适度地承受挫折。
孩子骄傲之时,家长适时敲打,让他们保持清醒,不懈努力;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给予相应的惩罚,让他们警醒,底线不可触碰;减少过度保护,让孩子品味挫折,明白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一蹶不振。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和战胜自我,具有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能够承受,更要学会纾解。家长应告诉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和挫折,可以与老师、同学、家长谈心,获得理解和支持;还可以通过听歌、适当休息、运动等放松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情绪和心理的调控,保证自己始终拥有积极向上的状态。
父母都是进城务工人员,每日早出晚归为生计奔忙。孩子却讲究吃穿、名牌傍身。开家长会时,孩子父亲那双满是冻疮的手,让吴相东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经过了解,父母把家里2/3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自己则节衣缩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如今,穷家富养的教育理念,使得有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庭在向子女提供超负荷的物质供养,并且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正常的吃苦历练。
“其实,不要怕孩子吃苦,成长需要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在给孩子花钱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这一切来之不易,让他懂得生存的艰辛,懂得付出的可贵,懂得感恩父母,懂得自我努力。”吴相东说,自己曾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他们回家看一看、摸一摸父母的手和脸,把感受写下来。很多孩子都是流着泪完成这项作业的,作文纸上的点点泪痕和字里行间,饱含着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与愧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