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沧州市第二中学2004届毕业生,双特三班,班主任朱树梅老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项目副研究员。
接到高中班主任朱树梅老师的信息,提到母校在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我们毕业生可以写写自己记忆里高中的故事。网络这一端,在电脑前急匆匆忙着工作的我大脑恍惚了一下,时间慢慢开始回转。现如今贵州深山里的寂寞蹲守,北美小山村那两年山中居士般的静心科研,研究生六年的苦难磨练,大学四年的志气满怀一一闪过。高中三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经历了毕业十五年时间的淘洗之后,泛着金光慢慢在眼前铺展开来……
耳边最先响起的定是班主任朱老师的谆谆教诲。想必每个同学记住的 “知识点” 各不相同,我脑海中刻骨铭记的是第一次班会时的那句 “高中三年是金子一般的时光” 。她是在告诫青春期中稚嫩却又自以为是的我们,三年时间转眼即逝,要珍惜这人生中最具朝气的年华,不要虚度,不要荒废。自入学那一刻起目标就很明确,就是为了三年后的那一战,不用问出身,不仰仗家世背景,仅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公平地去拼搏一个未来。如今而立之年已过,再看到那些一脸朝气的中学生,怎能不羡慕那充盈的青春朝气和他们之后人生中的无限可能。回想当时,我的光阴到底虚度了多少?如果能对当年青涩的自己说点什么,我想会说 “努力成长,要有担当” 。
二中三年最大的收获还有一群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高一高二在一个小教室改成的宿舍,近三十个十五六岁的男生住在一起。现在想来都觉得那是个“管理灾难”。而我们当时晚十点半熄灯准时睡觉,六点钟起床铃响洗漱晨跑,内务整洁一致,全年如常,无一人掉队,真是个奇迹。 “双特班”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境普通、成绩不错的地县乡镇一级的孩子,多少都带有一些“土气”的质朴。人人都要强,但又不会互相提防,相反都愿意分享、互助。看有快掉队的兄弟,大家都会主动伸手拉一把。这样一个集体,就好像大家齐心协力发动一列火车,加起速来所向披靡。那时如果宿舍检查卫生时被扣了分,或是期中期末全班综合成绩拿不了年级第一,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后来看到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到了钢七连,班里的流动红旗被取走后的那种屈辱,感同身受。我想我们当时班级的志气与钢七连有的一拼。也就是因为高中时练出的这一点傲气,才在大学失落时没有随波逐流,而有机会又上了一个台阶。记得有次舍长因为感冒久不见好,肺咳不止,为不影响大家休息,熄灯检查后,假装上厕所,去水房看书,直到大家睡熟才回来。后来被我们发现,老师也知道了,既不能表扬,又舍不得批评。这就是这个集体中十几岁孩子的自我道德约束。还记得有一个夏天的周末,连天暴雨像要把学校淹没,住校的我们如同身处孤岛。班干部们不知哪里弄来的三轮车,统一组织打水、送饭,有条不紊。后来学校建起了新宿舍楼,分了小宿舍,条件好多了,可大家有很多不舍。
毕业这许多年,偶尔几人小聚,虽与多数同学联系得不多,也会常常互相打听一下近况。只需知道各自安好,无需太多客气寒暄。尽管大家的路越走越宽,交集越来越少。但岁月冲淡不了那胜似血脉相连的信任。能有这种感觉,很踏实。
当然忘不了的还有各科老师的细心教导。感谢学校对我们的呵护和栽培。我想每个人对每个科目的回忆也是不同的吧。我自己念念不忘的是两任生物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欢笑,语文课躲避老师殷切期盼目光的慌乱,英语课坚持听课对抗困魔的自我斗争,数学课无论怎样努力也跟不上老师节奏的沮丧,化学课固执地转不过弯的倔强,以及物理课自满骄傲的表现。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仿佛很遥远,但又感觉就像昨天。青春期的躁动不安、自以为成熟的青涩稚气,高考大棒下对自己前途的希冀,师长们殷切的关怀和期盼,“双特班” 无形中带来的使命与责任感……这一切都在二中这个大熔炉中熬练,我们就这样从一块块粗胚被打磨成形。在后来生活中的各个阶段回忆起高中生活的体会都不尽相同。若要总结二中给我的烙印的话,我想是身上那股子坚韧和在后来人生 “考场” 中面对各种难题的沉稳。
高中以后的生活多了很多自由,独少了那一分高压下的苦涩,酿出的味道却不够醇厚。求学至今,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并不是非要拿了博士学位才叫成才,也不是只有家财万贯才叫成功。认真生活,便不枉此生。能有机会为国家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那就荣幸之至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中,有着太多的值得敬佩的人在认真过着自己的一生。即便你拿了高学历又多金,在更广袤的空间中,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粒尘埃。我只是在最底层刚刚起步的一名科研工作者而已,能做金刚钻来攻坚破难那是荣幸,而做一个螺丝钉尽职尽责则是本分。如有机会为学弟学妹留句浅薄建议,那就是: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请尊重生命,享受青春,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