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二中校园举行了升旗仪式,高三5班冀明贤发表题为《以科学之光,照亮时代之路》的国旗下演讲。她号召大家以知识、批判、家国、坚韧为指引,让科学之光照亮时代前行之路。
	
	
	
		  在过去的两天里,整个物理界都在缅怀杨振宁教授的去世。杨振宁以笔尖为犁,在理论物理的荒原上开垦出不朽疆界,为人类现代物理学大厦浇筑钢筋铁骨,让更多后来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未知之巅。
	
	
		  今天,猎猎红旗之下,我们更应感受历代科研人薪火相传的智慧与赤诚。对新时代青年而言,科学家精神绝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家国担当、探索执着、求真坚守与时代创新于一体的精神罗盘,指引我们在前行路上锚定方向、笃行不怠。
	
	
		  追溯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传统。从张衡发明地动仪精准监测地震,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领先世界千年,再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系统梳理医药知识,这些先贤用实践开启了中国科学探索的序章,为科学家精神埋下了传承的种子。
	
	
		  近现代,民族危亡之际,科学家精神化作救亡图存的担当。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用“人”字形线路铸就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李四光踏遍山河勘探地质,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南仁东将二十二载岁月化作凝视宇宙的利剑,在盆地中筑起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天眼”……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的科技浪潮中,科学家精神被赋予了更鲜活的时代特质。顾诵芬深耕航空领域七十余年,攻克歼击机研制难题,见证中国航空从无到强;杭州“六小龙”引领了AI发展,让人工智能走入各行各业,打造科幻式未来;“90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在文昌发射场精准完成火箭燃料加注任务,用青春力量助力航天梦……这些新时代的榜样,让科学家精神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科学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手中时刻陪伴的智能手机,是无数科研人员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餐桌上新鲜的蔬菜,得益于农业科学家培育的优良品种和温室种植技术;出门扫码支付、乘高铁出行,背后是大数据、轨道交通等技术的支撑……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都是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知识为基,保持好奇;以批判为刃,不盲从权威;以家国为念,锚定方向;以坚韧为翼,不惧挫败。让科学之光始终照亮时代前行的道路!
	
	
		
	
	
		                        指导老师: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