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给了我求学路上的精神食粮
路艳丽,2004-2007年就读于沧州市第二中学,高中班主任苏立新老师;2007-2011年就读于燕山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2014年保送燕山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2014-2018年就读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外交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8至今,任职于河北经贸大学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助理研究员,塞尔维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求学二十余载,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2018年7月份拿到博士学位的那一刻,意味着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回忆起高中的故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大家为了高考这个目标全力奋战,既充满了对大学的渴望,也承受着来自成绩的压力,更有同学间逗趣的欢乐。也正是在二中的学习过程,给了我格外珍贵的精神食粮,包括对友谊的珍重、对目标的追求、对荆棘的挑战、勤奋与持恒的品质等,伴随我今后的求学之路。
班主任苏立新老师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高考有多名同学数学考了满分(赵丽娜 宋晓宇 刘猛),刘猛和赵丽娜似乎没有不会解的题。那时同学们都留着齐刷刷的短发,班会的时候苏老师会挑选我们写的周记给大家念,鼓舞士气,周记里记录着同学们的意气风发、豪言壮语,大有一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还记得有一次节日,我们没有放假,晚自习的时候苏老师为班里每一位同学削苹果,同学们排队上台去领,很开心。高中时候同学们闲聊的时间很少,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舍友和前后桌,孙亚男、魏娟、李雅茹、张雨、朱秋慧、单雅婕、张春霞我们住在408宿舍,一起跑早操、上课、打扫宿舍,得过宿舍流动红旗也被扣过分,去食堂吃饭都是一路小跑,跑着去吃饭跑着回教室,为了高考这个目标竭尽所能。同学们也会互相取代号,Sorry(张培礼)、二哥(郭冀东)、老吕(吕瑞嘉)、表哥(宋辰中)、小明(韩晓明)等等,在班里悄悄流传,成为缓解高压学习下的乐趣之一。
二中的学风很浓厚,同学们刻苦拼搏,早上5点半起床的时候就看到窗外操场上学习的同学们了,每次都自叹不如,深受感染。尽管自己觉得比较努力,但是排名却不理想,身边优秀的同学数不胜数。后来慢慢的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将自己视为对手,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搏,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说高考意味着新的开始,那么二中正是孕育这个开始的土壤。二中的老师们教给我们知识,二中的同学们树立了优秀榜样。在二中,我学会了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每天的知识都是新的,只有不断的跳出内心舒适区,不断地挑战,才能跟上学习的节奏。英语、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各科的老师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助力我们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喜欢上了一边复习一边学习新知识的状态。虽然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式各异,但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却受益无穷。
在二中,我懂得了勤奋与持恒精神的可贵。认真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努力,并持之以恒,自然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付出的辛勤和汗水终会在某一天结出绚烂的果实。如今我已结束了学生时代,步入工作。学海无涯,我将带着二中人求实探索、拼搏创新精神,在学术道路上上下求索,不断进取。
眨眼间,高中毕业已十二年了,每每回忆起二中的时光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对学校和老师更是充满了感激,对同学充满了想念。高考结束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学校,孙钰同学和我一同去了秦皇岛,在大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二中,都无比怀念母校。奔赴各地的同学们也会时不时回母校看看,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母校。今天同学们已走上不同的岗位,但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永远的二中人。我们不仅以母校二中为荣,更不断的践行着二中精神,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二中人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