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沧州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高中班主任杜瑞庆。2017年研究生毕业,考回二中任教,现任高一年级班主任。
前些天在收拾书柜时,一封多年前夹在书中的信掉了出来,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信。
“……十年后的你,有没有成长为更优秀的大人呢?”
看着这样一封信,我不禁回忆起我美好的高中岁月——那些我和二中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和二中的缘分开始于2008年,那时的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带着各自的行囊来到二中。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住校生活。初次离开父母的怀抱,除了独立的喜悦,更多的是在生活自理上的无措。还记得我和室友们在一起干了不少蠢事。刚住校没有时间观念,在食堂吃饭太慢以至于忘了晚自习,班主任急的找遍学校才在食堂找到我们;在宿舍不会拖地,一起研究如何垫着脚拖地才能不留头发和脚印;冬天,洗了衣服也往外面放,以为能干得更快,最后衣服冻得跟冰棍似的,拿进来差点掰断了……日常的琐碎把我们关联在一起,渐渐地,在学校的生活除了一起欢笑的玩闹,还多了一本本一起钻研过的课本,一张张互相讲解过的试卷,一次次争吵后的拥抱,一抹共同渡过瓶颈期的泪水……我们互相扶持着,在二中的校园内,磕磕绊绊地长大。我们共同度过了奋斗的青春,也把彼此变成生命中的挚友。
不会忘记高中三年,寒来暑往,无论风雨,都是雷打不动的5:30起床、跑早操、吃早饭、晨读……在二中的每一天都紧张而充实。还记得我会在每个吃完早饭的清晨,拿上一本书,伴着灰蒙蒙的晨光,在操场边走边背,直到太阳升起,再回班自习。这样背书效率极高,一个早上至少背一课,后来越背越快,可以背完多半本。晚自习,同学们都觉得时间不够,尤其是我们住校的学生,放学后都会在教室里继续自习,高三楼值班的爷爷也舍不得打扰我们,总是等到宿舍快锁门了才喊我们出去。我们拽着书包,一边嘻嘻哈哈地互相喊着“快点呀要锁门啦”,一边飞快的往宿舍奔跑。校园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有我们共同奋斗过的青春。在此后的求学生涯中,我愈发感觉高中生活的可贵,人生中再也没有这样一段旅程,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共进的了。这份坚持和奋斗的快乐,也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在我此后的求学生涯中,不断激励我前进。
我也深深地记得我的每一位老师:柴海滨老师的睿智、刘国禄老师的幽默、崔芳老师的活泼、吴永伟老师的优雅、刘学艳老师的博学……他们以广博的知识、负责的态度以及各具特色的教学,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当然,我最为感激的,是我的恩师——班主任杜瑞庆老师。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一度以为,杜老师就是住在学校里的。每天早上五点多的早操,当我们手忙脚乱的起来洗漱时,总能从宿舍的窗户看见老师早已等在操场;每天晚上,就算不是杜老师的晚自习,他也总是会来班里转一转,为同学们解答问题。平时同学们有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上的困惑,总是能第一时间找到老师,并能轻松地解决。他的专业与敬业,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深的敬佩。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在一次月考后的自习课时,杜老师把我叫了出来,我们一起坐在逸夫楼侧门的小楼梯上,老师和我聊着最近的学习状态,问了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了我诚恳的建议和鼓励。我打赌这件事老师一定不记得了,因为这是他班主任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杜老师经常找班里的同学谈心)。但那几句鼓舞人心的话,在我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老师如此真诚的对待和肯定。我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担不起这样的赞美。那个午后的阳光,老师真诚的笑脸和鼓励,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自那以后,我更加努力,成绩也一跃为班级前三名。可以说,没有我的恩师,就没有今天的我。老师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努力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吧。
可能很少有人如我一般幸运,2017夏天,我顺利完成学业,来到二中工作。当我踏入记忆中的校园时,除了熟悉,还有惊喜。我的二中,变得更加美丽、更有气势了。我第一时间去拜见了我的老师们,他们还是那么亲切可爱,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我跟杜老师开玩笑说,作为学生的我就是现实版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但我心中深知,老师的专业和敬业,我尚不及万分之一,他是我永远的标杆和榜样。
昨天的我,在二中成长;今天的我,带着感激之情,回到了母校。我想骄傲地对母校说,您的孩子回家了,带着您哺育的一身风骨、一腔学识、一股坚持、一份热爱,回来把您建设得更好,培养更多优秀的二中人!
十年前的我提出的问题,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了,感谢二中,是您让我成长为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