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1997-2000年,沧州市第二中学读初中;2000-2003年,沧州市第二中学读高中,班主任李玉花;2003-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大学;2007-2010年,美国MKBC北京代表处;2010-2015年,新兴际华集团;2015-2017年,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读MBA;2017-2019年, 鼎晖投资;2019年至今,四维图新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是我与沧州市第二中学结缘第22个年头。时间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一直都以为自己还是个朝气蓬勃的小姑娘,在数字面前不得不面对自己已然成为中年阿姨这个事实。不过归属于过来人也挺好,岁月的沉淀与生长的欢喜本就是人生一大乐事,想想二十多年来(听上去还是觉得好可怕)塑造了自己的那些关键因素,有最关键的几个是在中学阶段种下的种子。
第一是责任心
想来我的老师们绝对都是责任心的代言人。
1997年,我升入二中初中部,有幸成为尹玉玲老师的学生,还没进班就听说了关于尹老师的“传说”。有一年,尹老师带初中毕业班,中考前夕,老师发高烧,原本应该在家卧床休息,可她深深知道中考关系着每位考生的命运,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考试发挥,每天让家人搀扶着来到课堂给大家上课,结果毕业班成绩很好,她自己却落下风湿性心脏病。
当然,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来确保尽责于情于理都不是最优选,可是,对我们而言,在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年龄,老师以身作则的工作风范在我们脑海中打下烙印,让我们走上社会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自觉地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第二是初心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从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发掘到思维模式的训练。可即便公立学校,在升学率压倒一切的大背景下,激励方式仍脱不了功利色彩,因而教育的初心弥足珍贵。而对我的老师们而言,初心似乎是一种本能,虽然升学率指标压力很大,但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他们又好像从没想过怎么样分配自己的精力才能实现升学目标最优化,而是一次又一次,竭尽心力去带好每一个孩子。
初中毕业后,我被保送到本校高中部,抽中彩票般成为李玉花老师的学生(此处说明一下,我们二中的老师都是非常棒的,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可以理解),李老师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呢,要说影响了我的命运也不足为过吧。
我是个看着很像乖乖女的非标品。升入高中后,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青春期小情绪泛滥,成绩一落千丈。向来都是优等生的我高一期末考试成了班里的倒数第三名。如果老师从她的个人绩效也就是名校升学率出发,最理性的选择是果断放弃差生,毕竟彼时高中时间已过三分之一,成绩格局已经初显,最优策略一定是维持最优生同时重点提升中等生中的潜力股,从而最大化提高名校升学率。可是,我的李老师没有那么做,我感觉李老师可能从来就没有“理性”地考虑过这件事。那时我会隔三差五地被拎到办公室谈话,回想起来老师带人是相当艺术的,大棒和胡萝卜兼施,丧气时给予鼓励,浮躁时毫不留情地批评,被李老师“软硬兼施”了几个月,我高二第一学期又回到了班里第二名并一直保持到毕业。
我高二成绩的“逆袭”和另外一个人同样息息相关,他就是教我数学的杨老师。
高二分文理科后,数学变成了我最薄弱且对最终成绩影响最大的学科,自然就成了突破的重点。高一荒废了一年,基本属于找不到北的状态,直接跟高二的课会很吃力。杨老师教学水平高,又是我的老师了解我,妈妈带我去找杨老师,想请杨老师业余时间帮我补习。杨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时除了日常上课,我每周末都去杨老师家“开小灶”。老师会根据我的掌握情况给我做有侧重性的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高二第一学期,心态的调整加之老师针对性辅导,我的成绩起色非常明显,数学单科成绩年级第一,直到毕业我的数学成绩都是文科班最好的。
高二第一学期末,妈妈找到杨老师,要给老师补课费。其实我们都知道,双特班教学任务重,且彼时杨老师的儿子刚出生,工作生活都被占得很满,周末还要抽出时间给我补课,这份情义根本不是钱可以还得清的,这只是比较笨拙的一种可以弥补老师付出的时间和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的方式。可是老师坚决不收。“田青是我的学生,不能收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近两年有一个很火的名词叫“知识付费”,在市场环境中,优质内容定价很高。可教育的初心,是无价的。
第三是格局
这一点对我同样影响至深,至今仍是我为人处事和选择朋友的核心标准。
人性有自私的一面,在学生时代的典型体现比如自己有一些复习资料、习题资源或好方法、心得体会不愿与人分享,生怕别人捷足先登超过自己。
为此李老师开过不止一次班会,教育我们说,一个大气的人,不怕别人超过自己。一个人,有胸怀帮助别人进步,也有能力比别人进步更快,才是真的厉害。而且,帮助别人进步本身对自己也是激励和鞭策。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是格局。我无法量化这一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不止一次被人评论,说我身边的朋友都挺厉害的,对我来说,他们身上很大的魅力,来自于大的胸怀和格局,不在小处计较、只聚焦在心中的彼岸;而他们喜欢我,多多少少也是如此吧(尤其是我并没有多厉害)。
第四是友爱
这一部分展开的话又可以讲很久很久,我就说一两件小事,聊以说明什么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友爱。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一次去天津出差,要在户外待比较久而我没带手套,我的高中同桌开了一小时的车只为给我送一副手套。
法国巴黎高商MBA毕业回国找工作,转行跨度很大加上金融行业萎缩,很不容易,好兄弟拿着我的简历找他身边所有投资圈的朋友,正因这一机缘,我才有幸进入一家国内准一线机构。
以上就是我和二中的故事,那些日子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基因,流淌在血液中,时至今日,我想它也将陪伴我直至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