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程超市”搬进校园,当科技知识“送课到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近日,我校科技类特色校本课程正式开课,为高一学子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科学探索盛宴!
科技“课程超市”上线,22门课任选开启科学狂欢
“地理信息科技、生物膜结构、科幻电影物理……22门课像逛超市一样选,太酷了!”高一同学兴奋地打卡“科技课程超市”。本次校本课程覆盖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五大学科,从“流水堆积地貌实验”到“人工智能几何应用”,从“DNA双螺旋探索”到“天体运动可视化研究”,课程紧扣“科学实践 + 思维创新”,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
更特别的是“送课到班”模式——教师带着实验器材、AI软件“上门授课”,把实验室“搬”进了班级。比如地理课上,同学们用GIS软件分析城市规划;生物课里,亲手搭建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物理课借助科幻电影拆解物理原理……这一模式打破了教室边界,让科学真正“触手可及”。

地理学科
生物学科
物理学科
师生反馈:在“玩”中爱上科学
“学生眼里有光!”化学张艳老师分享《食醋中总酸的测定及国标检测》课程时说:“用中和滴定检测食醋中的酸含量,孩子们争着提问,主动查资料验证想法,这就是科学思维的萌芽!”
“原来数学能预测食堂拥堵!”高一16班同学上完《窗口拥堵概率模型》课后,迫不及待地用算法优化打饭路线。生物课上,动手发酵酸奶、探索DNA结构的实践,让抽象知识变成了“可触摸的科学”。化学实验里,检测食醋总酸、制作土豆电池的过程,更是点燃了同学们的“探究欲”。
科学教育实验校发力,未来课程持续“升级”
我校始终以“培养科学思维”为核心,让科技校本课成为“第二课堂”新阵地。此次课程设计紧扣“跨学科、重实践、育思维”,既衔接课本知识,又延伸前沿探索。后续,我校将根据学生需求,开发“生态观测”“AI创新实践”等进阶课程,联动高校、科研机构打造“校外科学实验室”,让科学教育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探索场”。
当科学不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动手实践的惊喜;当课程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自主探索的狂欢——沧州市第二中学的科技校本课,正在为学子搭建“看得见、摸得着、能创造”的科学舞台。这一场科学教育的创新尝试,不仅点燃了青春的探索热情,更让“科学思维”成为二中学子成长的底色。未来,让我们继续在科技课程里“寻宝”,用科学点亮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