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课程】以法为鉴,方能行有所止
来源: | 作者: 二中 | 发布时间: 2025-11-10 15:46 | 5 次浏览
11月20日,沧州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阳光轻柔地洒在操场上,微风轻轻拂动着五星红旗的一角。在这个美好的清晨,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高三13班的赵宇涵同学发表题为《以法为鉴,方能行有所止》的国旗下演讲。她号召同学们学宪法要领会其精神内涵,讲宪法要积极传播,守宪法要严格践行,主动学习宪法知识、尊崇宪法权威,让宪法照亮人生与法治中国建设之路。
宪法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它或许是一本厚重的法典,是一段遥远而抽象的文字。可实际上,宪法就像咱们身边的“老朋友”,时时刻刻在帮咱们辨是非、定分寸。
宪法,是文明的镜子,映照出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高度。从古希腊的城邦法典到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法律的完善。而中国的宪法,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智慧,承载着无数先辈对公平与自由的追求。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更在于法治的健全;一个人的尊严,不仅在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权利的保障。
宪法,是行动的向导。它告诉我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某些同学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帮朋友出头打架,不仅让对方受伤,自己也面临记过处分,甚至差点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原本只是几句口角之争,却因为没有守住法律的底线,让这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演变成了需要承担责任的大事。这让我想起老师常说的话:“法律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提醒我们止步的警示牌。”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不是限制我们前行,而是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安全通行。只有以法为鉴,我们的行为才能有尺度,我们的社会才能有秩序。
宪法,是信仰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最近火爆的电影《第二十条》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这部电影以几桩交织的法律案件为切口,将普通人在情与法、理与规之间的挣扎娓娓道来。而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案件背后,却始终闪烁着宪法的光芒。影片中,农民王永强的讨薪纠纷、公交司机张贵生的冲动涉法、检察官韩明的履职抉择,都围绕“法律如何判是非”“公民权利如何保护”的核心问题展开,而答案就在宪法中。当我们谈论《未成年人保护法》带来的安全感时,更要读懂它背后宪法的力量。宪法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根”与“魂”,它不仅确认了未成年人的根本权益,更指引着具体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让每一项保护措施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更加深知我们这一代青年,终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而宪法正是我们未来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在学宪法时,能走出“条文的城墙”,看见宪法里的“青春温度”;在讲宪法时,能抛开“不敢说的胆怯”,成为宪法精神的“青春传声筒”;在守宪法时,能跳出“小事无所谓”的误区,践行宪法要求的“青春必修课”。
同学们,“以法为鉴”不是遥远的法律文献,更不是成年人的专属课题,它隐藏于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片段里,更体现在生活的细微行动中。宪法贯穿人生全程,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都要主动学习宪法知识,尊崇宪法权威,让宪法的光芒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照亮法治中国建设的康庄大道!
指导老师: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