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为舟,渡千年文脉——我校教师创新开设大运河文化传承优质课
来源: | 作者: 二中 | 发布时间: 2025-10-11 08:58 | 8 次浏览
近日,我校历史组李霞老师成功呈现了一堂主题为“传承运河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的优质公开课。该课立足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巧妙融入乡土情境,以学生分组探究为主线,呈现了一堂兼具思想深度与课堂活力的文化传承实践课。
课程设计理念先进,体系化特色突出。李老师以亲切自然的教态贯穿整堂课,摒弃传统灌输模式,以运河古诗为引,通过生活化提问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实现了语文的诗意与历史的厚重之间的无缝衔接,让文史融合自然生动、浑然一体。
教学中,李老师以沧州段大运河为“活的教材”,将宏大的“文化传承”主题具象化为“学校载体:校本课程”“文献载体:印刷典籍”“实物载体:博物馆藏品”等可触可感的探究模块。学生分组担任“考古学家”“非遗推广大使”“文史研究员”,走进沧州图书馆查阅漕运文献,步入博物馆观摩运河器具等实物史料,用家乡的一手材料印证各类载体对文化传承的历史贡献。在亲历实践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建立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联结。
课程还充分借助云端数据库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探究效率。学生运用数字资源快速调取沧州段运河历史地图,系统梳理各类史料与运河文化的内在关联,显著降低了信息搜集与整合的难度。课堂辩论环节尤为精彩,学生围绕数字媒介与传统文化载体的关系展开思想交锋,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展现出良好的思辨素养。课程尾声,全体学生齐声诵读习主席关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经典论述,声音洪亮、情感真挚,彰显出对中华文脉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为整堂课画上了庄重而深情的句点。
整堂课以学生分组探究为主线,实现了从史料实证到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内化。这不仅是一节历史课,更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真正达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让千年运河文化在青年心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课后,副校长苗杰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专题研讨。苗校长对本课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学科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赋能课堂生态,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徐明静主任、冯俊岩老师等参与研讨的教师纷纷发言,一致认为本课为跨学科教学与智慧课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一堂示范课,一种新范式。二中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创新实践。在如此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校教学质量必将持续提升,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征程中续写崭新篇章。
供稿:高二年级 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