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十四中联合办学
托起东部优质教育资源新星
今年“小升初”招生前,沧州市第十六中学的招生咨询电话俨然成了“热线”,片区内的学子纷纷来电咨询招生政策,想留在十六中就读。同时,新落户和外迁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也不在少数。
从之前的400余名到如今的900余名学生,短短一年时间,百姓认可、生源回流,十六中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招生计划。
这一切,得益于与十四中的联合办学。2019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在中心城区实施了“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做优新建校、加强校长交流。
2019年秋季开学,市十六中与市十四中实行联合办学,十六中成为“十四中东校区”。由十四中委派最优秀的副校长唐景丽担任十六中校长,并引入十四中优秀管理团队和先进教学管理模式。
“一日七常规”“主题教研”“成长课程”等十四中的核心“秘籍”,被复制到十六中的教学管理中。除了成功经验的“移植”,更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层层深入的品质教育,解家长之忧的“日托”模式和基于对学校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大数据分析而做出的三年发展规划……
就这样,曾经的东部薄弱学校十六中,迎来了华丽蝶变。
改形象 规范行为在日常
“平头短发塑形象,校服胸卡亮身份,鞠躬问好明礼仪,推车前行展修养,慢步轻声显文明(进楼止语,慢步右行),低头学习赛素质(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拒绝诱惑比意志(拒带手机,拒买零食,拒绝玩物丧志,拒交不良朋友)。”
从日常行为入手,改变孩子们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培养文明优雅气质,树立向上向学形象,这是唐景丽接手十六中后的第一个大动作。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伴随着“一日七常规”及其细则的出台,学习细则、内化细则成了十六中学生们每日的必修课。学校还将细则内容制成小卷,要求学生们依据对细则的理解认真作答。经过无数次重复,细则内容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循序渐进地落实到了平时的行动中。
那段时间,每逢下课,学校所有管理人员都会出现在教学楼和操场的各个角落,悄悄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发现学生有与细则相悖的行为,管理人员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而后自觉改正。
为了让“一日七常规”收到最好的落实效果,唐景丽为3个年级召开家长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成了家校合作共识。特别是在帮助孩子拒绝诱惑、不带手机入校的问题上,更是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基本解决了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把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心思转移到学习上来。
入心—入脑—入行,渐渐地,在十六中学子眼中,“一日七常规”及其细则不再是挂在墙上的“装潢”,而成了衡量大家日常行为是否得当的一把标尺,成了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圭臬。
如今,十六中的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安定有序、文明有礼,正向着优雅少年的目标不断迈进。
转思想 做卓尔不群之人
2019级新生入学时,十六中还没有自己的校服。为了统一着装,学校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为孩子们购置了白色T恤,而且在背后印上了“卓尔不群”四个大字。
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十六中校领导的良苦用心。
要塑造一个合格中学生的良好形象,除了规范日常行为外,还要给予孩子们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滋养。
为此,学校在七年级召开了系列主题班会,为孩子们讲解“卓尔不群”的含义、出处以及献王刘德的故事,通过自立教育引领学子心灵成长,鼓励他们争做卓尔不群的十六中人、班级人和自己。
在“卓尔不群”精神的引领和带动下,十六中七年级学子从“学校要求做”内化为“我想做、我要做”,出现了“上课低头静悄悄,下课轻声不吵闹”的良好风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十六中积极规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质最佳发展期,形成了以塑造自我、人际交往、走向社会等为主题,符合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并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相吻合的序列化核心品质及班会设计,以期实现初中德育教育内容规律化、课程化、校本化。
日托管 健康安全读好书
十六中的划片范围内包含10个村庄和几个新建住宅区,大部分都离学校较远;还有部分家长在县里工作,只有晚上才能回家。因此,大部分孩子中午只能在学校附近的摊点儿吃饭,然后就徘徊在校外,直到学校开门方能进入,在饮食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都存在很大隐患。
出于对学生的负责,从2019年10月份开始,在广大家长的支持下,十六中在七年级采取了日托管理模式。每天中午学生集体在校就餐、午休,然后根据老师推荐的必读和选读书目,自由阅读半小时,之后再开始下午的学习。其间,学校派专人负责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维持学习秩序。
无缝隙精细管理的日托模式,延长了学生们在校受教育的时间,既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系数,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分层次 因材施教添动力
通过抽查七年级学生作业,唐景丽发现,孩子们的家庭作业质量不高。
经过调研,她得知,70%的家长从事的都是服务业相关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还有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孩子的学习,想管但有心无力,只能顺其自然。
基于此,十六中改变了七年级的教学规划,将每节课改为40分钟,促其短时高效;将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分别确定为数学和英语专用自习课,提高作业实效。
学校采用十四中的作业纸,在专用自习课上,让学生限时、定量完成作业,而且有老师指导,学生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提问。任课老师也可通过孩子们在自习课上的做题情况,找出共性问题,第二天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讲解。这样既解决了家长无时间、无能力辅导孩子的问题,又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当天所讲内容,消除学科难题。
通过专用自习课,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在学校就能够基本完成,老师也可完成作业批改。晚上放学回家,基础差一点儿的孩子主要任务是改正作业中的错题,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拓展训练,提高知识水平。分层次、差异化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学生们充满动力、努力学习的同时,十六中的老师们也加紧前进步伐。学校实行了单元与课时相结合的集体备课模式,东、西两校区共进行了3次九学科深度融合备课,互相切磋学习;针对课堂问题,十六中教师先后两次参加十四中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主题教研;十六中还实施了“按年龄和能力分层培养”的教师培养模式,将十四中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往东校区,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举措,使十六中学子从学习状态到学习习惯、再到学习能力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在主城区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综合评估中,十六中七年级成绩名列前茅。十六中作为东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源自8月3日《沧州日报》第六版
民中八中“五统一” 携手合作显优势
从以往每个班只有40多人,到如今不仅按照55人班额招满,而且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在今年的招生中,沧州市民族中学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推动中心城区初中教育东西部均衡发展,促进民族中学向高质量迈进,2019年,经市教育局党组研究决定,市民族中学与市八中实行合作办学。
自2019年秋季开始,八中委派语、数、外三科优秀骨干教师,担任民族中学初一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承担班主任工作,完全按照八中的管理模式开展教育教学,两校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检测、统一批阅试卷、统一成绩分析,发挥八中办学优势和品牌效应,推升民族中学的发展,全力打造过硬的管理团队和优质的师资队伍,使民族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合作办学一年来,市民族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涌现出越来越多学业成绩可与八中优秀生比肩的学子。在今年复学后的新一轮两校质量监测综合评估分析中,民族中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已进入八中成绩前三甲之列。
臻于至善 争做最好的自己
暑假过半,大多数家长都担心孩子过于贪玩、无心学习,但是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的家长却泰然处之。
原来,在放假前,民族中学七年级的学生都收到了一份详细的暑假计划,里面不仅包括每一学科的暑假作业,而且具体分配到了假期的每一天,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假期学习时间,保证一天也不虚度。
不仅如此,暑假期间每过15天,学校还会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一次质量监测综合评估分析,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巩固所学知识。
自合作办学以来,像这样的“特色”做法,在民族中学屡见不鲜。
每月一封励志信,日诵一遍,正能量的内容和洪亮的声音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坚定信念,向着心中的目标砥砺前行。
学生小佳(化名)初入学时由于成绩不理想,自暴自弃,顶撞老师,和同学打架,不服家长管教,父母很是头疼。在学校良好的氛围、多样的激励机制,以及班主任老师不断的肯定和鼓励下,小佳渐渐地融入了班级之中。上学不再迟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逐渐变得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制定班规、进行班干部培训、在班里公开表扬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上自习时鸦雀无声,晨读、午读积极主动,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民族中学初一年级的学子们热情高涨、自信满满,每天都全情投入,认真学习。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勇于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校服上“臻于至善”4个字,体现着孩子们向上、向善、不断向好的人生追求。
比学赶超 携手前行促教学
今年疫情期间,民族中学的老师们不仅坚持一周一调研、一周一计划、一周一监测,而且每天除了上网课,还要在网上按时监督孩子们进行学科自习,及时为学子们答疑解惑,消除了家长们对于学生居家学习状态不佳的忧虑。
而这,不过是合作办学以来,民族中学狠抓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
在不分快慢班的前提下,学校全面实行小班化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狠抓“两头”,既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提升。此外,运用承包制管理,切实做到了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课堂提问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作业有发必收、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且面批面改、全批全改。
民族中学初一年级的任课老师每周赴八中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市八中学科带头人到民族中学讲授示范课;邀请高校教授和相关教育专家到民族中学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校不断加强交流互动,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从形单影只的个人备课到群策群力的团队教研,民族中学的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事的建议、借鉴先进的经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深入,课堂讲解更具针对性,从而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提升。
孩子们的进步更为民族中学教师带来了无穷的动力。老师们不仅在教学上比、学、赶、超,而且在课下更加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民族中学初一3班班主任贾智娟,本来已迁入了位于市区西部的新居,但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陪伴和指导,她主动搬回了学校附近的宿舍楼。每天晚上吃完饭,贾智娟都要到班里陪孩子们一起学习,直到学生们回到宿舍,她才会安心地回家。
在民族中学初一年级微信工作群里,没有时间界限。无论何时布置任务,大家都马上行动;哪怕是夜已深,只要有了好的想法或建议,大家都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一起讨论共享。
民族中学初一年级的老师们精诚合作、相互激励、携手奋进,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助推了学子们整体素质提升。
多措并举 助推素养再提升
合作办学为民族中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契机,学校领导班子狠抓管理、追求卓越,老师们干劲十足,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在此基础上,民族中学和市八中又进行了多方规划,期待在2020年秋季新学期,能够让学子们拥有更大的提升。
首先,市八中将委派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教研组长到民族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班主任,并组织教学教研。同时,初一和初二年级将继续按照八中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管理,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民族中学将进一步细化分层教学模式,将行政分班与选课走班相结合。初一和初二年级将根据学生学科学业水平,因材施教,进行选课走班。
第三,学校将开设综合素质提升课程,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到校授课,为学子们提供接触多种艺术门类、培养自身特长的机会。
第四,完善德育教育体系。通过邀请“沧州好人”“中国好人”入校进行专题讲座,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思想,将正能量根植于学生内心,助力少年成长。
如今,“初一模式”已在民族中学悄然“流行”,其他年级纷纷借鉴初一年级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结合本年级实际进行有益尝试和实践,不断推动全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再上新台阶,两校携手合作办学之路正越走越宽。
源自8月3日《沧州日报》第六版
沧州市第五中学 精细管理助力教学提升
激励学子“做最好的自己”
自“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实施以来,市教育局着力加强五中和十五中的领导班子建设,按照老中青梯度结合的原则,选拔了徐在荣、夏金升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同志走上校长岗位。两所学校均制定了质量提升工作目标,狠抓教学管理和教科研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激活优质资源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孩子在五中学习3年,得到了老师精心的培养。特别是进入初三以来,在新的校领导班子带领下,班主任兢兢业业,所有科任老师倾力合作,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遗余力。今年中考,五中355人参加考试,40多人被沧一中录取,其中10多名同学走进北大圆梦班和珍珠班。在此,沧州市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家长委员会衷心感谢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衷心祝福沧州市第五中学越办越好,祝愿沧州教育蒸蒸日上。”
8月5日,沧州市第五中学2020届九年级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将这封感谢信送到了代理校长徐在荣手中。
“把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五中人的奋斗目标,创造适合学生的高品质教育,努力创办优质学校。”秉承这一理念,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沧州市第五中学聚精会神抓教学质量,凝神聚力谋长远发展,不断推进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双提升。
定制作业+学科竞赛 多途径激发学习动力
五中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中实行定制作业制度,任课教师自编作业,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层设计题目,把“桃子”挂在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位置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既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振了孩子们的信心。
在七年级的语文百诗大赛上,翩翩少年郎,读诗兀自忙。9个班的选手分别走进“抑扬顿挫背古诗”“珠联璧合补名句”“巅峰对决飞花令”“心有灵犀悟诗情”等比赛环节。飞花令的对决异常激烈,选手们有的轻松应答,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化险为夷、成功逆转,令同学们拍手叫绝。
八年级的成语大赛也是精彩连连,“灵犀妙手写成语”“触景生情猜成语”“九宫探秘组成语”等环节,不仅考查了孩子们的成语储备量,而且也让学子们对成语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像这样整个年级全员参与的竞赛活动,在五中并不少见。
各学科老师在保证日常教学质量的同时,还积极策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英语风采大赛、数学题王争霸赛等,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学子学习状态大为改观,每天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之中。
与此同时,老师们也加紧了教研的脚步。学校把课题研究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课题做实,加强小微课题的校本研修,建立学校小微课题组,一线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立项小微课题38项,参与教师达150余人。教研课题设计不求“大而玄”,但求“经世致用”,立足于教育教学一线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以破解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疑难为导向,研究实践,化解教之“困”、学之“难”、管之“惑”,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维一体”+晨读午测 老师“自治”学生自觉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五中全面实施“三维一体”的管理评价体系。对年级主任、教研组长、行政处室(三维)进行评价管理,通过班级协作体(一体),实现“孩子们好,才是真正的好”的教学目标。
增设“助力班主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年轻的科任教师助力年龄偏大的班主任,让优秀科任教师助力经验不足的年轻班主任,让外聘教师助力在编教师,互相弥补经验的不足、精力的不足,稳定班主任德育队伍。
实行年级主任级部管理体制。2019年下半年,学校将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年级部。年级主任从所在年级的班主任中选拔。学校的各种管理举措,都通过年级主任进行推动,实行“扁平化”管理,从而使班主任团队、备课组长团队更有行动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工作更富实效。
实行校长、主任包年级制。每个年级配备2名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协助年级主任做好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全程跟踪年级事务性管理和活动,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新的管理评价方式激发了老师们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拥有了很大的“自治”空间。年级主任负责制增强了各年级的内部凝聚力。班主任团队和各备课组团队推动了德育和教学双轨并行,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三维一体”管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七年级又采取了“三三制”和“晨读午测”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每三个班的班主任为一组,一周内轮流值班。早晨和中午早到校,保证班级学生进班即静。晨读时由语文或英语课代表领读,中午安排政、史、地、生各学科进行复习小测。值班老师到校后,由当日午测学科的课代表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午测内容,然后进行十分钟检测。检测内容全年级统一,备课组长集体备课时统一安排准备。“三三制”和晨读午测,帮助学子们养成了入室即静、入座即学的良好行为习惯。
地理优势+精心设计 运河文化润泽学子心灵
作为河北省首家“中国大运河少年儿童教育促进会”会员单位,五中依托地理环境优势,致力于打造运河文化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精心挑选了36幅最具代表性的运河文化图片,悬挂在教学楼走廊两侧,形成了“运河文化长廊”,还依此开展了“我为运河文化展牌撰写解说词”和“运河文化展牌优秀解说员评选”活动,让孩子们时刻受到大运河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学校精心设计,为孩子们开设了武动运河(武术)、唯美运河(美术、手工、书法)、唱响运河(音乐)、飘香运河(特产、小吃)、运河诗韵(文学艺术)、运河风情(地理、历史、政治)、运河卫士(生物、环境保护)、运河抒怀(文学创作)等系列校本课程。
为了让师生共同感受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大运河对家乡经济繁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学校确定了行进路线,开启了五中学子的运河研学之旅。从学校出发沿运河远足23公里,孩子们参观运河沿岸文化古迹,随行老师在不同场合和景点向学生讲述周边村庄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爱家乡的心灵洗礼。
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京杭大运河流域内“四省两市”400余名教育同仁出席的第二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上,五中代理校长徐在荣做了题为《知运河走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及教育同行一致好评。
习惯养成+节日教育 多措并举涵养形象气质
通过《五中学生仪表规范》,学校明确了学生在坐立行走、文明礼仪、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每学期伊始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测试,设置文明引导员,实施学生会、值周班轮值制度,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同时,通过开展“好习惯接力”活动,评选“好习惯之星”,让制度固化成习惯,让习惯积淀成素质。
为了打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五中还形成了以“红五月校园艺术节”“十月迎国庆金秋健身节”“十一月校园读书节”“十二月校园欢乐节”为主体的“我的节日”系列教育模式。
在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下,五中学子由桀骜变得规矩,由随性变得文明,由疏懒变得勤奋。而好习惯的养成也促进了成绩的提升,九年级许多学生都以优异成绩步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而今,五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社会声誉日益提升,一所“老”学校正焕发出勃勃新生机。
源自8月10日《沧州日报》第六版
沧州市第十五中学
德业双修 知行并举 师生同心 教学相长
暑假过半,十五中学子也进入了第四个单元巩固复习阶段。
从放假头两周的复习直播课到中间5个星期的单元巩固复习,再到开学前两周的预习直播课;除了每日布置学习任务,还有每两周一次的质量监测综合评估分析;其间,老师们在线陪伴,答疑解惑、悉心指导。
对于十五中学子来说,暑假期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仅巩固了基础,弥补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同时还对新课本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新学期的学习作了铺垫。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弟较多、家长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监管力度和教育指导相当薄弱的现实,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十五中狠抓教学管理,不断提高学生在校时间利用率,将学业指导从校内延伸至家庭,促进了学生成绩的快速提升,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课堂32字诀 入脑入行提效率
“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凝神听讲,坐姿端正。不懂问明,抢答争锋。练习预习,作业日清。”
短短32个字,将学生们所需遵循的课堂规范,描述得简洁明了,而且读着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
为了让课堂32字诀内化为学生们的实际行动,十五中还通过主题班会,让孩子们比照口诀进行自查,做得好的方面再接再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积极改正,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努力。
课堂32字诀已成为十五中学子规范课堂行为的一把标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他们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下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为提高学生们在校时间的利用率,老师们课前精心研讨,课上认真讲解,课后耐心辅导,有时一节自习课会有3名老师同时到班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建立起学习微信群,学生们在家中学习时遇到问题也能及时获得指导。
在课程设置方面,十五中在初一、初二下学期,分别以兴趣小组的方式,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理化现象,让孩子们提前接触物理和化学知识,培养兴趣,为开学后学习新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着力“四小科” 抓“两头”促中间
为防止学生偏科现象,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在保证语、数、外三门主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十五中着力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四门学科,通过调整师资、联合教研、利用碎片时间、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等方式,推动“四小科”教学质量提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学校改变了以往一个老师教一个年级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带班、跨级授课,增强老师们的竞争意识,比、学、赶、超,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研方面,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归为一组、生物和地理归为一组,两个学科统一备课、统一安排教研,既有利于学科间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又有助于通过学科共性,为学生找到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利用午自习和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的时间,一方面“四小科”的教师到班级里为学生解决学科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将基础薄弱的学生集合在一起,每天通过三四道由老师精选、包含基本考点的题目,帮助他们从点滴做起,弥补不足、夯实基础。在老师们的带动下,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基础薄弱的孩子在“四小科”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们消除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升。
此外,学校以教科研室和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采取主题研修方式,以课题引领课程改革。学校申报了《基于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对要实施的每一步都进行论证,设计方案,反复推敲,使课改稳步推进。这种“让课题走进课堂”的研究思路,使全校80%的老师成为课题组成员,从而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产生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各学科在教学方面再上新台阶。
活动巧引领 德业双修提素养
在十五中的校园里,有8棵长势喜人的石榴树,虽然树上果实累累,但是却没有一个学生随意采摘,它们成了全校学子的“宝贝”。
原来,在十五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节日——“石榴节”。每年秋季开学,新一届初三学子都会以班级为单位,去采摘一棵石榴树上的果实,并且获得这棵石榴树一年的养护权。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浇水、捉虫、拔草,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精心呵护石榴树,看着它绽放出鲜艳的花朵、结出小小的果实,由青变黄再转红,直至皮儿被撑破,露出颗颗红彤彤的石榴籽。
石榴成长的过程,也是初三学子为心中梦想拼搏的历程;石榴成熟之际,老一届初三学子已挥别校园,开启新的高中生活;而新一届初三学子体味着学长们带给自己的丰收喜悦,更将劳动的优良传统和责任不断传承下去。
“德业双修知行并举”,秉承这一校训,十五中在狠抓教学管理和质量的同时,也毫不放松德育教育。
组织“三好少年标兵评选”和“争做文明中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9.18勿忘国耻奋发学习”和“清明节缅怀先烈开拓未来”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平日里,学校利用电子校报《弦歌之声》,将学校的重要活动、工作安排、师生动态等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发布;疫情期间,通过开设“家校之声”专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子们用美篇展现自己居家认真学习、与父母和谐相处的美好瞬间及点滴感悟,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系列有力举措的落地实施,师生们不懈的共同努力,换来了十五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年来,历次校内月度调研测试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在稳步提高。在市教科所的质量监测综合评估分析中,十五中学生的最好成绩较之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如今,十五中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加倍努力、勤勉工作。在老师们拼搏精神的感召下,学子们也鼓足干劲,争分夺秒,努力学习。师生同心,教学相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源自8月10日《沧州日报》第六版
沧州市第十七中学
智慧校园全覆盖 教学相长促发展
2019年9月,一所现代化的市直公办初中——沧州市第十七中学,在西部新城正式投入使用,600余名学子在这里翻开了中学生活崭新的一页。
学校实现了智慧校园全覆盖,文体馆和各种功能教室配备齐全,硬件设施省内一流;市教育局从全市选拔优秀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十七中与沧州师院、市一中在教学科研上开展长期合作;允许女生留长发,不许学生骑变速车和电动车,在允许和不许之间,彰显着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每个班都配备正、副两名班主任,班主任每个月家访不得少于4次,每年都要访遍班里所有学子的家庭,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从开学之初被观望和期待,到获得家长支持、社会认可,再到如今超额完成招生计划,短短一年时间,十七中秉承“给知识以生命,让学生更灵动”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具有钢铁意志、黄金品格、钻石心灵的新时代好少年,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双提升”。
在2019至2020学年市教科所组织的两次质量监测综合评估分析中,十七中七年级的总平均分和优秀率在主城区12所学校中均居于榜首,并在完全平行分班的前提下,8个班中有5个进入了全市班级优秀率前十名,赢得了百姓点赞,取得了良好开局。
马尾辫 韵律操 激发活力 塑造阳光美少年
“从今天开始,十七中的女孩儿,可以保持清爽的短发,也可以束起高高的马尾。当然你们要记得,视简为要,聪慧且自矜,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信大方的女生才更易葆芳华。短发的你心无旁骛,长发的你美丽自信,变化的是青春的姿态,不变的是十七中学子执着追求的赤子之心!”
2020年3月18日,十七中以《致即将长发的你和依然短发的你》为题,致信全体学生,允许女生扎起充满青春朝气的马尾辫。
“古有木兰束发从军,今有白衣削发抗疫。发型从来不是评判一个人德行品性的标准,它在关键时刻不应是作战的负累,更不应成为花样年华的束缚。无论梳何种发型,孩子们都应当学会在最好的年华找到最美最自然的自己。真、简、善才是少年最动人的魅力。”校长刘春来动情地说。
大课间铃声响起,十七中的孩子们伴随着《少年》和《青春修炼手册》的欢快乐声,走出教室,列队下楼跑操;然后,跟随《青春飞扬》的旋律,或舞动双臂,或轻盈跳跃,或变换队形,和着动感的韵律,尽显自信与活力。一曲终了,耳畔又响起《we will rock you》的铿锵节奏,孩子们拍手踏步,变换为紧凑队形,秩序井然地返回教室。整个过程全部由音乐指引,无一句人为口令。
跑操+校园集体舞,既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量,又提高了课间操的趣味性,更彰显了孩子们朝气蓬勃、阳光向上的青春风采。
推门听 常教研 师生结对 有的放矢促教学
新手课、示范课、大教研、专家点评……虽然还在放暑假,但是十七中的老师们却在抓紧时间充电。整整一周,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轮番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十七中的首批教师是从全市各学校抽调而来,为了充分发挥大家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制度,无论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本学科还是跨学科,都可以随时走进教室旁听。同时,将教研常态化。每周都有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本学科和跨学科的教研,致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就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全体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把准教改脉搏,提升教学水平。
2019年,十七中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周边12个村,学生小学基础一般。为此,班主任协调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内容安排,立足分层分类,兼顾共性个性,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教学班级管理,指导督促学生按时提交作业,认真预习、复习,狠抓学习习惯的养成。任课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定期开展学科教学辅导。学生当日的听课笔记和训练试题,各科任教师第一时间进行批阅,对遴选出的优秀学习笔记进行推介点评,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报给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生结成对子,牺牲休息时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疫情期间,学校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完善线上教学模式,形成了“黄冈网校+腾讯课堂+钉钉视频会议”的“三位一体”立体化线上教学新模式。所有课程均采用直播形式,老师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效果,通过随机提问、检查背诵等互动方式,帮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校开足了全部课程,并创造性地将体育课程引入线上教学,让学子们居家也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正副职 家访忙 班主任“号脉开方” 暖心相伴
馨予(化名)安静得时常让大家忘记班里还有她这样一个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班级活动中,她都默默地待在一边,眼神中充满着茫然与疏离。无论是与家长沟通,还是和馨予谈心,班主任始终未能打开孩子的心结。
走进馨予的家,班主任终于找到了她心事重重的原因。
家里常年只有母女俩,馨予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馨予从小在爷爷家长大,与奶奶更是感情深厚。初二学习压力增大,馨予把握不好学习节奏,又接受不了自己成绩下滑的现实,心里非常难过,但是没有地方去诉说,耳边只有妈妈的责备,这让她十分想念远方的亲人。“馨予,想奶奶吗?”“嗯。”
“老师心中也有自己牵挂的亲人,每当我累了乏了,就会想起他们。每次想起他们,我就提醒自己要努力,让他们因我而骄傲;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他们,因为他们是我身后的强大支持。”听到这里,馨予的眼睛里闪现出一丝光彩。
“我想你的奶奶也一定在远方注视着你,在心里默默地为你加油鼓劲儿。”
“老师,真的吗?”
“当然了,我们累了有人心疼,成功了有人欣慰。为了心中的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必须奋力前行!”
家访之后,馨予渐渐有了变化。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在班里话也多了起来,甚至主动要求出下一期黑板报,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
在十七中,像这样的家访,班主任每个月至少要进行4次,一年访遍全班学子的家庭,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化解学习困难,扫除成长路上的羁绊。
此外,每个班级都设有正、副两名班主任,正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全面事务,副班主任进行辅助和配合,有效地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养习惯 育特长 搭建平台 鼓励多元发展
复课期间,为了缓解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十七中将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改为“课外活动”,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校领导也参与其间,陪孩子们打球、跳绳、做游戏,其乐融融。
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培养良好行为规范。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十七中学子养成了“三姿”(站姿、坐姿、行姿)端正、见到老师鞠躬问好、靠右行走、自习课零抬头等好习惯。
七年级军训汇操展示、献礼祖国文艺汇演、参观博物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多元发展的平台。在全市冬季轮滑比赛中,十七中捧回了第一个奖杯;全国无人机比赛上,十七中代表队一举夺得团体赛亚军,并斩获两枚个人赛奖牌。
一年来,十七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优质环境,努力打造西部城市学校新品牌。
科学施教,同行共好。今日的十七中,新学生,新老师,新学校,如喷薄而出的旭日,蒸蒸日上,昂扬奋进,正向着师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现代化特色学校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源自8月17日《沧州日报》第六版
5所区(县)属初中
各具特色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为促进中心城区初中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在抓好主城区5所直属学校质量提升的同时,市教育局还加强了对区(县)教育局的指导协调,不断推进九中、十中、十一中、颐和中学、沧县实验学校这5所主城区区(县)属初中的发展。
5所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向优质学校看齐,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稳步提升。
九中 分类施教多彩课程助发展
九中坚持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线,以分类施教、分层教学为指导,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建构形成了包括艺术、体育、科技和综合实践四大门类24门免费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一方面倡导有特长的教师加入课程研发团队;另一方面引源头活水,通过主动接洽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将社会资源引入校本课程开发领域,使学校课程实现多元发展。
校本课程中既有学生家长主持的“瑜伽”“国学诵读”,又有学校教师开设的“美食美课”“水与科学”“葫芦烙画艺术”“英语泡泡堂”,还有社会人士开设的“健康营养”“防卫术”“3D打印”“无人机”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为学子们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9年,九中学子在“一带一路”全国总决赛超级轨迹项目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十中 “三变”“五让”学生成课堂主体
十中坚持“以品德养成为先导,以个性培养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发展为重点,以情感陶冶为动力,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育人模式,凸显“科学、高效、简约”特色,将学生的快乐发展融入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的理念,十中提出了“三变”“五让”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方面实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概括总结。
学校对各教学阶段学科成绩进行质量分析,督促老师们寻找自身差距;通过师生同场考试,以考促教,老师们依托学生答题情况进行集体教研,总结教学经验,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突破口,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深入,课堂讲解更具针对性,从而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提升。
十一中 “七步教学”家校合作育英才
十一中开创了以“导、学、议、展、讲、结、练”为主线的“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习惯。确定了“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校本教研总课题,编印了校园文化系列丛书《教苑笔耕集》《好习惯好人生》《成长?幸福》等,形成了校本研修体系。
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以及编写《成长的摇篮》入学教育读本,《在国旗下成长》学生读本等,培养学子的优秀品德,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十一中确立了“整体合作育人”理念,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家校合作途径,提高家校合作效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活力有了较快提升。
颐和中学 创新模式培养自律与自主
在“用思想管理学校,以人文提升品质”管理理念引领下,颐和中学自主创新“司机管理模式”,每学期首先奖励每名学生12分,而后根据其表现,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评价标准》进行奖励或扣分。
学校以“净、静、敬”3项行为规范为抓手,通过“操行修养成长度”“学业成绩进步度”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正向评价、正面管教,提升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创新“1521”课堂教学形态,变革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以“读、睹、笃”3个学习境界为追求,通过“自主学习、二人互助、小组合作、展示分享、质疑反思、检测评价”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进步,学生思想道德和学业成绩共同提升。
学校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明珠商户子女就读初中、高中,解决了商户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在沧州安心经营,赢得了商户们的广泛赞誉,为我市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沧县实验学校 依托网络推进教育信息化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沧县实验学校建立了基于网络学校空间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案例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行展示,并被中央电教馆收录。
学校制定了“学校‘小空间’向网络‘大空间’延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扭住课堂应用的方向引领,创新空间应用模式,建立了基于网络学校空间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课中,依据大数据精准学习并进行展示;课后,数据及时分析反馈评价。
疫情期间,学校开发了网络学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们把线下聊书会、经典诗词展示搬到了线上,通过直播形式的学习展示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校推出了“漫步云平台,一起云研学”系列活动校本课程,线上参观访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案例被推荐参评省部级优秀案例,教师尹博文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案例获评省级优秀案例。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线上“创客社团”空间,开设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省、市级机器人大赛暨创客大赛中,沧县实验学校的学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结语
一年来,伴随着“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的实施,曾经的薄弱校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今年,主城区将继续深入实施“3+5+5”初中均衡发展计划,进一步扩大战果,积极建设沧州市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初中,让每个学生在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得到良好适合的教育,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在总结主城区义务教育探索创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一理念模式向农村拓展,启动实施“1+2+3+4”发展计划,整体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全力向均衡化、优质化迈进。
源自8月17日《沧州日报》第六版